
写字楼市场寒风劲吹,零售消费却暖意渐浓,同一片天空下的商业地产正经历截然不同的季节。
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全国办公楼新开工面积累计仅为1121.54万平方米,同比大幅下降22.3%。
与办公楼市场的寒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市场持续复苏,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
在同样的经济环境下,商业地产的不同领域却走向了分化格局。
写字楼市场承压
办公楼市场正面临严峻挑战。
投资与销售双双下滑,2025年1—9月,全国办公楼开发投资额和销售额累计值分别为2564亿元和2111亿元,同比分别下滑19.1%和8.1%。
供应过剩与需求疲软并存,导致重点城市写字楼空置率持续攀升。
观点指数发布的报告显示,最近一年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重点城市共69个重点写字楼样本的平均出租率出现阶梯式下降:
从85.37%微降至84.14%,再降至82.54%,累计下跌2.83个百分点。
市场分化明显,北京甲级写字楼空置率在四大城市中唯一实现同比及环比均改善,而广深两城空置率水平仍未出现改善信号。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末,深圳甲级写字楼空置率较上季度上升1.2个百分点至29.0%。
零售消费稳中有进
与写字楼市场的低迷不同,零售消费市场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元,增长4.3%,增速比去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
商品消费平稳增长,以旧换新政策效应持续显现。
1—9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大幅增长25.3%,限额以上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0.5%。
服务消费表现亮眼,1—10月份,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增速比商品零售额快0.9个百分点。
县乡市场活力凸现,1—9月,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6%,增速高于城镇0.2个百分点。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在行业整体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商业地产企业分化日益明显。
观点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指出,大型头部企业凭借优质资产和运营能力抢占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中小企业则因项目竞争力不足,面临招商难、运营难、收入低的困境。
轻资产输出成为行业主流路径,不止万达商管,华润万象生活、龙湖等头部企业也纷纷通过轻资产模式对外输出管理。
头部企业抗风险能力明显更强,截至2025年8月底,华润万象生活会员总量达7237万人,较2024年底增长18.5%。
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难以获得扩张所需的大额资金,甚至有不少企业还面临着较大的债务压力。
未来走向何方
面对挑战,写字楼市场的业主们正在积极探索多元化路径。
在深圳,业主们除采用下调租金、延长免租期等常规手段外,还与写字楼运营服务商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构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提升双方的风险抵御能力。
零售商业领域,存量更新与小体量个性化商业并行发展。
上海百联南方购物中心通过大规模焕新,成功从传统百货转型为城市生活新聚场。
小体量个性商业兴起,一批面积在2—5万平方米的“小而美”商业体通过精准的定位和独特的建筑设计,打造出极具个性的商业空间。
展望未来,写字楼市场仍面临调整。
报告指出,2025年末至2026年写字楼市场仍将处于调整阶段,若未来供应增速放缓与需求实质性复苏形成共振,出租率或有望逐步企稳,但这一过程可能需要2—3年周期。
深圳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已降至每月每平方米153.4元,环比下降4.2%、同比下降11.2%。而在零售领域,前三个季度华润万象新开业项目9个、龙湖9个、万达8个,头部企业仍在加速布局。
商业地产的冰与火之歌仍在继续,写字楼与零售物业正分别走向不同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