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处方权监管正在步入 “精细化时代”。近期,多地医院陆续下发通知,明确非中医类别医师不得擅自开具中药、中成药及相关中医治疗项目,须经专项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获相应处方权限。这一举措并非全新禁令,而是对国家 2019 年相关政策的深化落地,标志着中成药临床使用规范进入强监管阶段。

政策落地:资质 + 培训双门槛 多地细化执行标准
“不是不让西医开中成药,而是要开得规范。” 一位县级中医院院长向记者解释,中成药处方权的核心门槛在于 “执业资质” 与 “专业培训” 双重达标。这一要求源于 2019 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通知,其中明确,非中医类别医师需经不少于 1 年中医药系统学习并考核合格,方可开具中成药处方;若要开具中药饮片处方,则需满足更长学时的西学中培训、相关专业学历或师承满 3 年等更严格条件。
时隔六年,这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加速落地。2025 年 9 月,山西省明确非中医医师需完成不少于 480 学时的中医药系统培训,经省级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具中成药处方;重庆市则同步开放线上培训平台,允许医师通过专项学习达标获取处方权。与 2019 年部分省份对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 “暂不硬性要求” 的宽松态度不同,当前监管已覆盖各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生也需通过培训认证才能合规开具常用中成药处方。
临床现状:超八成中成药处方出自西医 不合理用药问题突出
政策收紧的背后,是中成药临床使用的突出痛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一项研究显示,2021 年 9 月该院中成药处方中,85.33% 由西医师开具,涉及 72.41% 的西医出诊医师,44 个西医科室中仅 6 个未开具中成药处方。北京协和医院更早的研究也证实,85.65% 的门诊中成药处方来自非中医科室。
庞大的处方量背后,是不合理用药的高风险。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基线调查显示,中成药处方不合理率曾高达 36.89%,其中用法用量不当、无中医诊断依据、重复用药等问题最为突出。“很多西医只看西医诊断开药,不懂辨证施治,可能出现药性冲突的情况。” 上述中医院院长举例,部分西医在治疗感冒时,同时开具清热解毒类中成药与滋补类中成药,违背中医 “辨证论治” 核心原则,不仅影响疗效,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问卷调查显示,仅 34.42% 的西医对自己的中成药处方表现有信心,58.44% 的医生认为中成药滥用现象较为常见。
监管动因:用药安全 + 医保规范 双重压力推动政策收紧
中成药监管趋严,本质是对临床安全与医保基金安全的双重守护。随着中成药在综合医院使用量持续攀升,药不对证、超量使用等问题引发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成为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隐患。而从医保角度看,部分中成药价格虚高、疗效缺乏循证依据,且存在超量开药、倒卖回流等现象,加重了医保基金负担。
今年以来,医保部门针对中成药的监管动作频频:7 月启动中成药价格治理行动,11 月将 13 种中成药纳入首批超量开药智能监管名单,近期更通报中药配方颗粒行贿案,揭露部分产品高价背后的利益输送链条。“非中医医师违规开具中成药,不仅是用药规范问题,还可能被医保认定为违规报销行为。” 一位医保政策研究专家表示,医保支付端的严格管控,进一步倒逼医疗机构规范中成药处方权限。
行业影响:医生用药积极性受考验 合规成为核心关键词
监管收紧正在重塑中成药临床使用格局。对于医疗机构而言,不少医院已通过信息系统设置处方权前置审核,无相关资质的西医无法开具中成药处方;有条件的医院则承担起 “西学中” 培训任务,帮助医生合规获取处方权限。但在临床层面,长达 1 年的培训要求让部分西医望而却步。
“培训耗时费力,后续还可能面临更严格的处方审核,不少同事选择直接放弃开中成药。” 安徽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坦言。医药行业资深研究员分析,未来具备中成药处方权的医生数量可能减少,部分依赖西医处方的中成药品种销量或受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资质管控能从源头减少不合理用药,推动中成药行业向 “疗效明确、价格合理、使用规范” 方向转型。
目前,国家层面已形成从生产到使用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中药生产监督管理专门规定》强化生产环节管控,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推动淘汰低效品种,医保智能监管筑牢支付防线。随着政策的持续深化,中成药临床使用将逐步告别 “粗放时代”,在规范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最终守护患者用药安全与医保基金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