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启动2026年医保基金飞检:第三方力量与大数据双剑合璧,428家机构迎严查
11月18日,中国政府采购网披露《甘肃省医疗保障局2025年基金监管第三方服务采购项目招标公告》,标志着甘肃省2026年度医保基金飞行检查工作正式拉开帷幕。此次采购计划引入5家专业第三方机构,通过“技术+人力”双重赋能,对全省医保基金使用展开穿透式监管,428家定点机构被纳入重点检查范围。

覆盖三级网络,16组次检查直击核心领域
根据甘肃省医保局公布的检查计划,本轮飞行检查将覆盖全省14个市州及甘肃矿区、长庆油田2个统筹区,组建16个检查组,每组检查周期约15天。检查对象涵盖16家经办机构、267家定点零售药店及145家定点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33家(含省级4家)、二级医院42家、民营机构70家。省级专项检查将采用“数据溯源+实地核查”模式,通过病历抽审、资金流向追踪、患者回访等手段,重点筛查虚构服务、串换项目、超标准收费等违规行为。
第三方机构深度参与,构建“驻点+巡查”双机制
与以往不同,此次采购要求第三方机构不仅需派遣10人专业团队(含3名大数据分析师、2名财务审计员、5名医学审核员)参与现场检查,还需安排专人长期驻点省医保局,对16个统筹区的日常结算数据开展动态分析。驻点人员需定期出具风险预警报告,梳理异常数据线索,并协助调查投诉举报案件。例如,某机构若被举报存在诱导住院行为,第三方团队将通过比对住院频次、药品耗材使用量等数据,快速锁定疑点环节。
技术赋能监管:从“被动追责”到“主动预警”
甘肃省的探索并非孤例。全国多地已形成“大数据+群众监督”的监管闭环:
四川成都:今年7月,通过群众举报线索与药品流向追溯技术,破获涉案4808万元的特大骗保案,5家医院被解除医保协议,35人被刑拘。
河北承德:2024年利用智能筛查系统下发120万条疑点数据,追回违规基金2747万元,重点破解“虚假住院”难题。
新疆:构建7000余家机构自查自纠机制,通过大数据模型排查出9096个问题,推动行业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合规”。
国家医保局在9月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未来将推广“异常住院监测”“药品倒卖追踪”等模型,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违规行为精准锁定。甘肃省此次引入第三方机构驻点分析,正是这一战略的地方实践,标志着监管重心从“事后处罚”前移至“事前预警”。
社会共治新格局:第三方、群众、技术形成监管铁三角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医保基金监管已形成“三方协同”模式:群众举报提供线索“情报源”,第三方机构承担技术“攻坚队”角色,大数据构建风险“防火墙”。这种模式不仅提升监管效率,更推动行业生态重塑。例如,新疆通过自查自纠机制,使定点机构违规率同比下降42%;承德市人工复核疑点数据的准确率达98%,显著减少误伤合规机构的情况。

随着全国智能监控“一张网”建设加速,医保基金监管正迈向“技术赋能、社会协同、多方共治”新阶段。甘肃省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探索“AI稽核”“区块链存证”等创新应用,同时畅通举报渠道,对查实案件实施高额奖励,持续筑牢基金安全防线。这场关乎民生福祉的监管升级战,或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甘肃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