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的商业拍卖市场,完全是 “冰火两重天” 的景象:核心城市的优质资产被抢着要,竞拍者跟抢白菜似的;而三四线城市和非核心区域的物业,就算降价甩卖,也常常没人接盘。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从最新的市场数据里看得明明白白。
核心城市的优质资产有多抢手?以上海为例,2025 年前三季度当地商业法拍房成交金额高达 25.1 亿元,稳居全国第一,63.4% 的成交率远超很多城市。不光是房产,优质艺术品也一样受热捧。今年嘉德春拍上,刘野的画作《张爱玲》起拍价 900 万,经过 32 轮激烈竞价,最终以 4255 万元成交,远超高估价。还有张培力的视频作品,从 80 万起拍后,竟然有 79 次竞价,折腾 20 分钟才落槌,最终成交价翻了好几倍。这些案例都说明,只要是核心城市的优质资产,不管是房产还是艺术品,都不缺买家。
反观三四线城市和非核心区域,情况就冷清多了。河北邯郸银行的 2.46 亿股股权,评估价 7.27 亿元,起拍价直接打了五五折降到 4.07 亿元,结果三次拍卖都没人出价,最后只能流拍。这种情况不是个例,阿里、京东拍卖平台上,超百家中小银行的股权都面临同样困境,有的甚至打三折都卖不出去。从整体数据看,2025 年前三季度全国商业法拍房成交金额同比下降 21.3%,TOP50 城市的成交均价才 6052 元 /㎡。像阜阳这样的城市,商业法拍房的成交率只有 12.9%,就算大幅打折也难吸引买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说到底还是资金在 “用脚投票”。现在大家投资都求稳,核心城市的优质资产稀缺性强、抗风险能力高,自然成为香饽饽。而三四线城市的物业,一方面需求本身就弱,另一方面市场担心其后续运营和升值空间,就算价格再低,投资者也不敢轻易下手。就像业内专家说的,现在不是随便买个资产就能赚钱的时代,大家更愿意把钱投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优质资源上。
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短期内恐怕很难改变。对于投资者来说,核心城市的优质资产虽然竞争激烈,但安全性更高;而三四线城市的物业,就算价格诱人,也得谨慎评估风险。商业拍卖市场的 “冷热不均”,其实也是当下市场理性回归的真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