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褂成流量战袍,科普变带货话术”——近期,三甲医院医生科普遭投诉事件叠加央视点名批评,再到四部门联合出台规范文件,让“医生还能不能做科普”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更有传言称卫健委已“紧急叫停医生自由发声”,这场围绕医学科普的讨论,实则折射出专业权威与流量经济、公益属性与商业利益的深层博弈。
事件引爆:从个案投诉到行业乱象曝光
争议的导火索源于一则真实投诉。上海患者李女士在某三甲医院就诊一个多月后,被朋友认出出现在医生发布的 “门诊实录” 科普视频中。尽管面部被打码,但身形、声音及病史细节的高度重合,让她陷入隐私泄露的困扰。经律师介入,涉事视频虽被删除,但道歉诉求迟迟未获回应。
这并非孤例。《南风窗》调查显示,越来越多医生将诊疗过程拍摄为“案例科普”,却常忽视患者知情同意权。而央视点名的乱象更触目惊心:部分“网红医生”借科普引流线下,几分钟敷衍面诊便开出数千元处方,甚至虚构病例推销保健品,将专业身份异化为敛财工具。当“科普”沦为流量变现的幌子,公众对医疗信息的信任危机随之爆发。
政策回应:是 “规范” 而非 “叫停”
在舆论发酵中,“卫健委叫停医生自由发声”的说法广为流传,但梳理政策文本可见,这是对监管意图的严重误读。今年 8 月,中央网信办联合国家卫健委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核心并非限制科普,而是剑指三大乱象。
其一,堵住资质漏洞。文件明确禁止无资质账号发布专业科普,要求平台严格核验医生执业资格,杜绝 “假医生” 认证的黑灰产。其二,斩断商业链条。严禁假借科普之名带货、引流,打击 “推荐益生菌却隐瞒代言合同”这类隐性广告行为。其三,明确伦理底线。要求病例使用必须获得患者知情同意,且需隐去可识别信息,避免“熟人推断身份”的隐私泄露风险。
在此之前,上海、四川已率先试点“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前者禁止医生与不良 MCN 合作,后者明确“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科普”,这些措施均为科普划定“红线”而非设置“禁区”。正如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所言,规范是为了 “打击李鬼,保护李逵”,让真正的专业科普脱颖而出。
深层博弈:专业、流量与伦理的平衡之道
争议的本质,是医疗专业主义在流量时代的坚守与妥协。医生作为科普主力军,本应凭借临床经验传递科学知识,但流量经济的诱惑常使其偏离方向:骨科医生过度渲染某品牌疗效却隐瞒适用禁忌,皮肤科医生将普通维生素包装为 “养颜神药”,这类选择性传播已背离科普的公益性本质。
法律与伦理的双重约束更需强化。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指出,病例分享必须满足三重条件:明确的知情授权、彻底的隐私隐匿、服务科普的核心目的,任何一环缺失都可能触碰法律红线。而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武亦文则强调,跨专业科普并非绝对禁止,但严禁虚构 “全能专家” 形象,避免误导公众。
值得欣慰的是,鼓励正规科普的导向从未改变。科技部修订的《科普法》已将科普成效纳入机构绩效,上海、山东等地更将科普成果与职称评定挂钩,破除 “唯论文” 枷锁。这种 “规范 + 激励” 的双重机制,正在构建新的科普生态。
未来方向:构建多方协同的科普生态
让医疗科普回归纯粹,需要“国家—平台—医生—公众”的协同发力。国家层面应强化权威信息供给,比如通过卫健委官网建立科普资源库,减少公众对碎片化信息的依赖;平台需压实审核责任,对跨专业科普、病例使用等高频风险点设置智能预警。
医生群体更需守住初心。在镜头前,白大褂代表的是专业而非流量,科普内容应经得起科学检验,案例分享应守住隐私底线。当一位心内科医生用动画解读冠心病,而非靠 “罕见病例” 博眼球;当一位儿科医生普及辅食添加知识,而非推销 “营养补充剂”,科普才能真正实现 “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的价值。
从央视点名到政策出台,这场对医疗科普的 “校准”,不是对 “自由发声” 的否定,而是对 “专业发声” 的护航。唯有在规范中前行,医疗科普才能跨越信任鸿沟,成为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