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家药店、同一款药品,医保结算价竟比现金支付高出近50%,这种价格双轨制现象将成为历史。
医保局发文直指价格乱象
10月11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医保部门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的监管,重点打击对医保和非医保用户采取不同定价的行为。
《通知》要求,各地要以“结算金额排名靠前”和“线上线下价差显著”的药品为重点监测对象。这意味着销量大、价格差异明显的药品将成为监管重点。
与以往政策相比,此次通知更具操作性。医保局要求建立价格监测机制,对异常价差进行实时预警。某省医保局工作人员表示:“系统将自动筛选价差超过30%的药品,并推送至监管人员进行核查。”
价格差异触目惊心
现实中的价格差异令人咋舌。《法治日报》调查发现,北京多家药店存在明显的线上线下价差。一款常见的布洛芬缓释胶囊,线上售价18.6元,而同一家店的线下售价高达29.8元,差价超过60%。
更值得关注的是医保支付与现金支付的价差。在湖北某药店,三黄片现金售价18元,使用医保支付却要26元,差价44%。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反映出部分药店存在价格歧视行为。
某药店经理坦言:“线上平台竞争激烈,不得不降价促销;而线下门店有医保定点资质,顾客对价格敏感度较低,这就形成了价差。”
集采非中选品种成重灾区
价格乱象尤其集中在集采非中选品种上。这些药品未纳入集中采购,企业拥有自主定价权,为价格操作提供了空间。
以星鲨维生素D滴剂为例,虽然该产品已纳入集采目录,但其特定剂型在多数地区并未中选。调查发现,同一产品在医保定点药店售价54.3元,而电商平台仅售14.9元,价差达265%。
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各地政策执行力度不一有关。河北省率先规定,非挂网品种一律不得使用医保支付,从源头上杜绝了高价药套取医保基金的可能。但其他省份尚未跟进这一政策。
监管手段持续升级
面对复杂的市场情况,医保部门采取了多层次监管措施。眉山市率先出台《定点零售药店精细化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同一药品医保结算价与现金价必须一致。
处罚措施也更为严厉。成都、武汉等地已有17家定点药店因“阴阳价格”问题被取消医保定点资格。违规药店将面临约谈、暂停医保结算、追回医保基金等处罚。
更值得关注的是,全国范围内推行的集采药品“三进”行动(进零售药店、进村卫生室、进民营医院)正在扩大覆盖范围。陕西、河南、山东等省份已全面执行,广东、浙江等地也在试点推进。
行业影响深远
新规对药店行业将产生深远影响。短期内,依赖“阴阳价格”获利的药店将面临经营压力。长期来看,政策将推动行业走向透明化、规范化。
某上市连锁药店负责人表示:“我们已开始调整定价策略,确保线上线下同价。虽然短期收入可能受影响,但合规经营才是长久之计。”
对消费者而言,新规意味着更公平的购药环境。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也将得到提升,避免基金浪费。
未来监管趋势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措施只是开始。未来医保局可能推出更深入的“治本”之策,包括:
建立全国统一的药店价格监测平台
扩大集采药品“三进”覆盖范围
强化医保定点药店退出机制
推动线上线下价格联动监管
这些措施将逐步挤压药价水分,使药店行业回归服务本质。
随着监管不断收紧,药店行业将迎来深度洗牌。那些能够快速适应新规、坚持合规经营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