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点网> 商产资讯> 资讯详情
中医馆沦为医保诈骗“流水线”的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25-10-13 14:48:49

2025年,上海警方与医保部门联合破获一起特大医保诈骗案,两家中医馆(上海逸养中医门诊部、上海三针堂中医馆)通过虚假诊疗、串换药品等手段,在两年内骗取医保基金超1200万元。该案暴露出中医馆成为医保诈骗重灾区的深层原因,涉及利益驱动、监管漏洞、技术手段隐蔽及参保人法律意识薄弱等多重因素。

 

一、利益驱动:内外勾结的灰色产业链

医疗机构内部人员参与

中医馆实际控制人严某联合股东、高管,以业绩考核和升职为诱饵,威逼诱导职工虚开诊疗项目。例如,医院职工赵某与配偶半年内“就诊”超300次,实际未接受任何治疗,仅通过伪造病历套取医保报销。此外,管理层利用自身及亲属医保卡开具贵重药材(如党参、鹿茸),再通过串换廉价药材(价值不足1%)牟利。

 

“黄牛”与参保人合谋

犯罪团伙与“黄牛”长期合作,主要招募50-80岁中老年参保人。通过赠送推拿服务、免费中药或百元好处费,引诱其“配合看病”。部分“黄牛”甚至以每月数百元的价格长期租用医保卡,虚构就诊记录。例如,同一时段内就诊记录显示十余人,实际仅2-3人到场,形成“卡到人不到”的虚假数据。

 

全链条造假模式

从接送参保人、伪造问诊记录到串换药品,犯罪团伙形成完整闭环:

运输环节:专用商务车集中接送参保人,营造真实就诊假象;

诊疗环节:工作人员未问诊直接开具缴费单,参保人签字后由团伙统一支付费用;

药品环节:通过名下中药饮片厂将贵重药材替换为廉价药剂,并邮寄留痕以规避监管。

 电话.jpg

二、监管难点:中医项目全流程留痕困难

理疗服务监管滞后

中医理疗项目(如灸法、拔罐、推拿)的服务次数和真实性难以完全留痕。犯罪团伙利用这一漏洞,多开虚开理疗项目,套取医保资金。例如,参保人未接受服务却被记录多次治疗,监管部门难以通过数据比对发现异常。

 

中药熬制过程透明度低

中药材的等级、生长年限及搭配比例缺乏标准化监管。犯罪团伙私吞名贵药材后,用廉价药材替代,并通过饮片厂邮寄低价汤剂,形成虚假快递记录。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段,使得药材使用情况难以追溯。

 

数据筛查技术不足

传统监管依赖人工抽查,难以应对海量医保数据。犯罪团伙通过伪造就诊流程(如挂号、缴费视频)制造真实就诊假象,进一步增加发现难度。

 

三、技术手段:隐蔽性与反侦查能力

伪造就诊流程

要求“黄牛”和司机带参保人完成挂号、诊室签字、缴费等环节,并利用医院公共区域摄像头记录过程,形成“完整就诊链”。这种“表演式就诊”使监管部门难以通过表面流程发现问题。

 

利用药品追溯码漏洞

尽管国家医保局已部署药品追溯码专项行动,但犯罪团伙通过饮片厂串换药品,仍能规避部分监管。例如,将高价中药替换为低价替代品后,通过合法渠道邮寄,掩盖非法牟利行为。

 

四、参保人法律意识薄弱:小利诱惑下的集体沦陷

中老年群体成为主要目标

“黄牛”利用中老年人对医保政策不熟悉、法律意识淡薄的特点,通过情感关怀(如主动搭讪、提供情绪价值)降低其警惕性。部分参保人因贪图小利(如免费推拿、百元好处费),主动出借医保卡,甚至长期参与虚假就诊。

 

法律后果认知不足

多数参保人未意识到出借医保卡属于违法行为,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警方查获的医保卡中,部分持卡人声称“不知情”或“仅是帮忙”,反映出普法宣传的缺失。

 

五、系统性治理:多部门协同与技术赋能

全链条打击与自查自纠

公安机关根据医保诈骗新特点,要求医疗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定期自查虚假诊疗行为。同时,加大监管力度,重点核查“假病人、假病情、假票据”等异常情况。

 

智能监控机制建设

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实现医保基金全要素监管。例如,通过分析就诊频率、药品消耗量等数据,自动筛查异常行为。国家医保局已部署药品追溯码专项行动,未来将进一步强化技术防控。

 

行刑衔接与宣传教育

加强医保、卫健、公安部门联动,对涉嫌犯罪的机构和个人依法严惩。同时,通过案例警示、社区宣传等方式,提高参保人法律意识,杜绝“贪小利吃大亏”的行为。

 公众号.jpg


    指点网
    指点网
    指点网
    指点网
    指点网
    酒店交易网
免责声明:
本网站信息由网站用户提供,其内容和图片的真实性、合法性、版权由信息提供者负责,最终以政府部门登记备案的信息为准。本网站信息凡涉及面积单位均为建筑面积,本网站不声明或保证内容之正确性和可靠性,租赁或购买该物业时,请谨慎核查。
郑重提示:
请您在签订合同之前,切勿支付任何形式的费用,以免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