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限高令三日解除:1.86 亿纠纷和解 万达债务化解再破局
9 月 29 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及关联企业此前被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采取的限制高消费措施已正式撤销。这场始于 9 月 26 日的限高风波,在持续短短三日后迅速落幕,不仅让市场聚焦万达的债务应对效率,更折射出大型民企在债务化解中的现实挑战与应对智慧。
此次限高令的来去始末,均围绕一桩标的额 1.86 亿元的经济纠纷展开。公开信息显示,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 9 月 26 日针对万达集团、万达地产集团与相关方的工程款争议,发布限制消费令,王健林因担任集团法定代表人被同步限高。彼时市场担忧,这可能成为万达债务风险升级的信号 ——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万达集团累计被执行金额已突破 52 亿元,涉及 13 起未决诉讼,申请执行人包括中国银行、上海国际信托等多家金融机构。
面对舆论关切,万达集团在 9 月 28 日紧急回应,将事件归因于 "下属项目公司纠纷及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此前已就债务解决方案开展多轮协商,包括资产置换、债务展期等多种方式,只是和解进展未及时同步至执行法院,导致限高令 "误发"。这一说法得到后续事实印证,随着万达与债权人达成正式和解协议,法院于 9 月 29 日撤销相关限制措施,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及企查查等平台均已移除王健林的限高风险提示。
此次风波虽历时短暂,却暴露了万达债务治理的深层矛盾。财报数据显示,万达集团当前总负债规模仍达 3876 亿元,其中短期借款占比 43%,现金短债比仅为 0.78,"高杠杆 + 短周期" 的财务结构在行业调整期承压明显。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被执行的 52 亿元债务中,多数案件由北京、上海、成渝三家金融法院集中审理,涉及股权回购、抵押贷款等多种争议类型,反映出债务问题的复杂性。旗下上海万达网络金融、上海万达小额贷款等核心金融平台的股权近期也相继被冻结,进一步加剧了资金链紧张预期。
事实上,快速化解此次限高危机,得益于万达近年来形成的 "资产处置 + 协商和解" 债务应对模式。自 2023 年以来,万达通过出售重资产回笼资金,仅 2025 年就先后转让 48 座万达广场,通过 REITs 份额置换、引入战略投资等方式筹资超 500 亿元。此次 1.86 亿元纠纷的解决,正是这一模式的缩影 —— 据内部人士透露,万达最终通过旗下部分商业项目的租金收益权质押,结合部分现金支付的方式达成和解,既避免了资产贱卖,又快速满足了债权人诉求。
限高令的迅速解除,为万达缓解市场信任危机注入关键信心。在风波发酵的 9 月 27 日至 28 日,万达商管相关合作方曾紧急问询合作安全性,部分金融机构暂停了新增授信审批。随着限高令撤销,万达集团专项团队于 9 月 29 日午间密集对接合作方,通报债务化解进展,截至当日晚间已有 3 家银行明确表示将延续原有授信额度。
业内分析认为,此次事件虽未引发系统性风险,但为万达后续债务治理敲响警钟。当前万达仍有多个大额债务案件处于执行阶段,旗下核心资产万达广场的处置已接近阶段性尾声,未来需依赖新能源等新业务板块的现金流反哺主业。数据显示,万达新能源板块 2025 年营收已突破 89 亿元,同比增长 300%,成为集团重要的增长极,但其盈利规模尚不足以完全覆盖短期债务压力。
对于王健林个人而言,这场 "三日限高" 并非首次经历。今年 4 月,他曾因物业纠纷被短暂限高,后随问题解决解除限制。相较于此前,此次应对更显从容,既通过快速回应稳定市场预期,又以高效和解展现债务处置能力。有接近万达的人士透露,王健林在限高期间仍正常到岗办公,每日处理公务超 12 小时,其个人状态未受明显影响。
此次风波的落幕,再次凸显了民企债务化解中 "沟通效率" 的重要性。法律人士指出,类似 "信息不对称导致限高" 的情况在企业债务纠纷中并不少见,建立法院、企业、债权人三方信息同步机制,可有效避免此类舆情危机。而对万达而言,如何将短期债务化解能力转化为长期财务健康,在新能源转型与债务清偿间找到平衡,仍是其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命题。
截至发稿,万达集团尚未披露后续债务处置的具体计划,但市场已开始关注其核心子公司万达商管的上市进展。业内普遍认为,若能实现成功上市,将从根本上改善集团财务结构,为债务问题的彻底解决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