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如战场,可这位西贝老板却把战场变成了戏台,演出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这么贵”,罗永浩今年9月的一句吐槽,仿佛照妖镜,瞬间让西贝餐饮创始人贾国龙现了原形。
这位号称身价几十亿的餐饮大亨,不是忙着提升菜品质量,而是与网友打起口水仗,甚至清空自己的社交账号。
看着这位“餐饮巨头”的表演,我不禁感叹:这样的人也能成功,真是赶上好时代了!
01 拙劣表演:从“硬刚”到“温情”的公关翻车
贾国龙的应对,堪称公关失败案例的教科书。
面对罗永浩的批评,他的第一反应是“战狼式公关”——晒后厨监控、晒账单,坚称所有菜品都不是预制的。可惜网友不买账,甚至发现有冷藏羊腿保质期24个月、冻鱼存18个月的现象。
这哪是自证清白,分明是自投罗网。
更糟的是,贾国龙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现在陷入自证清白循环”。一个企业家不去关心产品和顾客,却陷入与网友的缠斗,这格局也真是没谁了。
硬刚不行,便来“温情”。西贝官方账号很快推出了一系列令人尴尬到脚趾抠地的故事。
先是说一位7岁小男孩一进店就抱着服务员大腿哭,嘴里喊着“我以为我以后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然后又有什么1岁宝宝在家不肯吃饭,来到西贝竟然吃饭了。
最离谱的是《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要送我北京一套房》的视频,情节之离奇,让人怀疑西贝的编剧是不是网络爽文看多了。
网友们的评价一针见血:“表演成分过重”、“尴尬到脚趾抠地,原地都能抠出一个西贝”。
02 真实水平:胡乱折腾的九年
撇开这次公关危机不谈,贾国龙的商业决策能力其实一直令人质疑。
他有一个“麦当劳梦”,梦想开出10万家店。为此,从2015年开始的9年时间里,他耗资5亿,先后推出了11个快餐品牌,结果无一例外全部折戟。
西贝燕麦面、麦香村、超级肉夹馍、酸奶屋……这些品牌像走马灯般亮相又消失。
特别是那个“贾国龙中国堡”,曾一度在北京开出53家门店,却始终没能跑出单店盈利模式,最终难逃关店命运。
9年5亿11个品牌,这是商业探索还是胡乱烧钱?
加华资本创始合伙人宋向前都看不去了,曾吐槽说:“贾国龙那么好的业务能力,不好好开西贝,瞎折腾。”
是啊,有这么好的资源和基础,却整天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什么“全球化愿景”,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03 成功真相:时代红利下的侥幸
贾国龙的发家史,常常被包装成一个励志故事——1988年,还在读大二的他从大连水产学院辍学,怀揣5500元钱开始闯荡商海。
在临河小县开咖啡厅、酒吧,后来以“黄土坡风味小吃”烹家乡味,未及而立,已积百万金。
听起来很热血是不是?但仔细一想,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吃了时代的红利。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市场从短缺走向繁荣,只要有点胆量做生意,几乎闭着眼睛都能赚钱。他赶上了中国餐饮业的黄金发展期,享受了人口红利和市场需求爆发期的红利。
他自己可能也误把时代红利当作个人能力,真以为自己有什么点石成金的本事。
有分析一针见血地指出:“曾经靠运气赚的钱,最终你得凭实力还回去。”这话虽然难听,但用在今天的贾国龙身上,却再合适不过。
04 信息茧房:为何听不到真话?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这次危机爆发后,贾国龙似乎完全意识不到自己言行的荒谬性。这就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人告诉他这样回应很愚蠢?
答案很简单:当他到达一定的高度,身边的人都不敢跟他讲真话了。
老梁对此分析得很透彻:“当一个人到达一定的高度,尤其是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杀大权的时候,那么身边的人都不敢跟他讲真话了。”
贾国龙自己也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有可能正是因为自己这种性格,才导致许多员工不敢直接给自己提建议。
于是,一种只说老板爱听的话的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贾国龙每天沉浸在自己无所不能的幻觉中,直到这次撞上南墙。
登录社交媒体,贾国龙已经清空了自己的账号。曾经豪言壮语要在2026年实现IPO、2030年实现营收超千亿的梦想,如今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西贝的门店里,外卖订单从平时的200多单骤降到100多单,直接腰斩;昔日午餐排队等号的盛况不再,空位随处可见。
时代的浪潮能托起一艘艘航船,也能在退去时让它们搁浅。 贾国龙的故事,不过是为这个道理增添了一个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