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医美行业乱象及监管要点发布重要指引,为医美机构划定合规经营“红线”,并明确未成年人医美服务规范。此次政策旨在推动医美行业回归医疗本质,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医美行业三大乱象遭点名,监管导向回归医疗本质
发布会指出,近年来医美行业快速扩张,但部分机构和商家通过虚假宣传、非法行医、诱导未成年人整容等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甚至威胁健康安全。具体问题包括:
虚假宣传与违规广告:部分机构利用消费者“快速变美”心理,夸大效果、虚构案例,甚至以“科普”名义变相发布广告,误导消费决策;
非法行医风险:无资质机构或个人擅自开展医美项目,缺乏专业技术和安全保障,易引发感染、组织损伤等健康问题;
畸形审美与未成年人诱导:部分机构鼓吹“白幼瘦”等不健康审美观,煽动未成年人整容,忽视其身心发育特点,可能造成不可逆伤害。
国家卫健委强调,医美行业必须以医疗安全为底线、消费者健康为核心,杜绝违规逐利行为,回归医疗本质。
二、医美机构合规经营三大“红线”
根据政策要求及《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医美机构需严守以下合规要点:
1、资质红线:无资质者严禁入场
医美服务必须由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提供,诊疗科目需包含“医疗美容科”相关项目(如美容外科、皮肤科)。生活美容机构(如美容院、养生会所)因无医疗资质,严禁开展注射美容、激光祛斑等医美项目,也不得与无资质机构合作或外包项目。从业人员需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经医美专业培训,非医护人员严禁从事诊疗操作。
法律风险:未取得资质擅自开展服务,或允许无资质人员操作,将面临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许可证等处罚,情节严重者可能构成非法行医罪。
2、宣传红线:科普不能变广告
医美机构发布科普内容时,需以传播医疗知识、引导健康观念为核心,不得包含效果承诺、案例对比、价格诱导等营销话术。广告需提前办理审查证明,内容不得涉及疾病治疗功能或使用医疗术语误导消费者。社交平台、短视频等渠道严禁发布虚假案例或夸大宣传,不得雇佣“水军”虚假推荐。
法律风险:虚假宣传或违规广告将面临20万至10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者可处广告费用10倍以上20倍以下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
3、未成年人服务红线:非必要不开展
国家卫健委明确,原则上不建议为未成年人开展医美项目。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审美观易受外界影响,过早医美可能导致身体损伤或心理问题。仅允许在“先天畸形修复”(如唇腭裂)或“外伤矫正”(如瘢痕修复)等医疗必需场景下开展服务。
必要服务合规流程:开展前需确认医疗必要性,提供医学诊断证明,并严格履行监护人知情同意程序——由法定监护人陪同就诊,告知手术风险、术后恢复等信息,签署书面同意书。同时,必须选择具备专科资质的医疗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卫生专业人员操作。
法律风险:非必要情况下为未成年人开展医美,或未履行知情同意程序,将面临行政处罚;若造成身体伤害,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者可能构成医疗事故罪。
此次国家卫健委的明确表态,为医美行业划定了清晰的合规边界。从业者需严格遵守资质、宣传、未成年人服务三大红线,切实履行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责任,方能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