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业的战场硝烟弥漫,本土军团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而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酒店巨头们,却在中国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
截至2025年6月底,锦江酒店以13,796家在营酒店的数量稳居行业第一,华住集团以12,137家紧随其后,首旅酒店则拥有7,268家。
这三家本土酒店集团在国内连锁酒店市场已占据半壁江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万豪、洲际等国际酒店集团在大中华区的业绩持续承压。今年第二季度,万豪在大中华区的RevPAR(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同比下降0.5%,洲际该指标下降幅度更高达3%。曾经风光无限的国际品牌,如今正面临本土竞争对手的强力挑战。
01
本土三巨头的扩张密码
华住、锦江、首旅如家这三家本土酒店集团,已经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扩张策略。
华住集团凭借轻资产模式实现了逆势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华住集团实现收入53.95亿元,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35.66%。其旗下的全季、汉庭及桔子品牌表现突出,形成了稳定的“铁三角”。
华住旗下的全季酒店在上半年新增386家门店,显示出华住在市场渗透率方面的优势。这种多元化的品牌布局使华住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锦江酒店则依靠其丰富的品牌矩阵扩张,其中麗枫、维也纳国际及维也纳酒店成为增长的主力军。上半年,锦江酒店净增门店达380家,仅麗枫酒店单品牌就净增90家。
尽管规模居首,锦江酒店正面临着盈利困境。2025年第一季度,锦江酒店营业收入约29.42亿元,同比下滑8.25%;归母净利润仅3601万元,同比骤降81.03%。
首旅酒店则将重点放在中端及经济型市场,通过成本控制和提效实现了利润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首旅酒店实现营业收入17.65亿元,归母净利润达1.43亿元,同比增长18.37%。其旗下的如家精选、驿居酒店及如家商旅成为基本盘。
02
国际酒店巨头的在华困境
与中国本土酒店集团的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酒店巨头在大中华区的表现普遍不佳。
万豪国际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酒店营收同比增长5%至67.4亿美元,但在大中华区的RevPAR却同比减少0.5%至73.75美元。 这是万豪所有区域市场中唯一出现下滑的市场。
洲际酒店集团的情况更为严峻,2025年第二季度其大中华区的RevPAR同比下降3%,ADR(平均每日房价)也减少2.9%。 三大核心指标全部下降,显示出全面的经营压力。
希尔顿集团亚太区复苏进程缓慢,其中中国市场的恢复不及预期。 相比之下,东南亚地区如新加坡、泰国表现较好,成为区域增长引擎。
凯悦酒店集团在大中华区则呈现出“以量补价”的特点。虽然RevPAR小幅上涨2.1%,但ADR却下降了3.1%。 这意味着为了维持入住率,凯悦不得不降低房价。
温德姆酒店及度假村在中国市场面临更大挑战,RevPAR同比下降8%。 这一跌幅远高于其全球平均水平。
03
中端市场成为主战场
中端酒店市场已成为本土和国际酒店集团竞争的焦点。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6年,国内中高端酒店市场规模将达到15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6%。 这一巨大潜力吸引了所有酒店集团的关注。
华住集团正凭借轻资产模式快速铺开中高端网络。2024年,其中高端在营酒店达873家,同比增长35%,待开业酒店数量增至521家。
锦江国际则通过品牌矩阵整合强化结构优势,中档及以上酒店在已开业门店中占比突破60.76%,成为其规模扩张的核心驱动力。
首旅如家的中高端酒店占比也在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末,旗下中高端酒店房间量占比提升至41.5%,收入贡献率超60%,“提质增效”策略效果显著。
面对本土集团的强势竞争,国际酒店集团也开始调整策略。万豪近期将万枫酒店的中文名焕新为万豪万枫酒店,凸显集团对酒店的体系化赋能。今年5月,万豪还正式在全球范围内推出定位中端和高端住宿产品的全新系列品牌——Series by Marriott™。
04
存量市场改造与新机遇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存量市场改造成为新的增长点。
华住集团的美仑酒店在2021年至2024年期间,门店数量从37家增至149家。 在郑州市的布局近20家,进一步证明了华住在存量市场的敏锐洞察力。
首旅酒店的万信酒店同样表现不俗,同期开业数量翻两番,达到显著规模。 这些专注于存量改造的中端品牌,通过产品升级和运营优化,正在抢占市场份额。
首旅酒店的艾扉酒店作为非标品牌,五年间从29家增至154家,2024年单年净增46家。 这些品牌的崛起,反映出投资人从追求规模转向关注运营质量和投资回报的转变。
国际酒店集团也开始关注这一趋势。万豪管理层表示,近几年客房改造项目比例更高,这些项目耗费的时间更短。预计未来几年会有大约三分之一开业的客房是改造房,其中包括大中华区的适应性再利用项目。
05
本土品牌优势日益凸显
本土酒店集团能够快速扩张,与其固有的优势密不可分。
本土酒店在服务质量、设施标准上持续提升,凭借本土化优势形成的价格竞争力,分流了部分国际品牌客群。 同时,国内酒店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占据国际品牌酒店生存空间。
华住集团首席执行官金辉表示:“针对休闲旅游的需求,我们在产品、服务、营销等各方面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策略,尤其是对于一些新兴旅游群体,例如银发族、入境客人等,更好地满足不同场景的休闲旅游客人的需求。”
本土酒店集团还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华住旗下的全季酒店强调东方美学,麗枫酒店则以“自然自在”的价值主张吸引消费者。 这些本土化定位更能引起中国消费者的共鸣。
相比之下,国际品牌在竞争压力下不得不降低定价以维持入住率,进一步加剧了价格竞争,挤压了国际品牌的利润空间。
06
未来展望与策略调整
面对市场挑战,国际酒店集团正在积极调整策略,以扭转在中国市场的局面。
在规模拓展上,万豪、希尔顿、洲际等集团持续推进在华项目布局。 例如,洲际酒店集团已布局上海、深圳、新疆等地。 随着这些项目的落地,既扩大品牌在不同区域的覆盖,又精准触达当地客群。
在本土融合上,国际酒店集团更加注重贴合国内市场。 在服务细节、场景打造上融入更多中国消费者熟悉的文化元素,让消费者在体验国际品牌标准的同时,也能感受本土文化的亲切与舒适。
在渠道拓展上,国际酒店集团利用抖音等热门社交平台,定期开展直播活动。 通过直播提升酒店吸引力,打开中国市场大门。
希尔顿集团大中华区及蒙古总裁钱进表示:“中国酒店行业当前正迈向新的增长阶段,希尔顿集团始终坚持以长远视角布局中国市场。”
尽管短期面临挑战,但中国市场的长期潜力仍被看好。随着这些国际酒店集团不断结合市场反馈调整策略,预计未来会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环境。
未来酒店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行业专家指出,当前酒店业已经从地产红利时代进入品牌和运营驱动阶段,投资人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的长期价值和市场适应性。
国际酒店集团并未坐视不管。万豪计划今年全年净房间增长接近5%,并加速在中档酒店市场的布局。洲际、希尔顿等集团也正在通过本土化策略和灵活运营方式适应中国市场。
酒店业的竞争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不再是单纯的规模比拼,而是运营效率、品牌定位和投资回报率的综合较量。
长按图片关注公众号
每天酒店新闻和物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