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债双杀:债券跌幅超 40% 股价创十年新低 流动性危机引市场震荡
资本市场迎来地产行业重磅震荡。2025 年 11 月 26 日至 27 日,万科遭遇罕见 “股债双杀”,多只境内债券累计跌幅超 40%,连续触发盘中临时停牌;A 股万科 A 股价一度下探至 5.37 元 / 股,创 2015 年 8 月以来十年新低,港股万科企业市值两个月蒸发近四成。这场恐慌性抛售的背后,是市场对万科短期偿债能力的集中担忧,而 12 月即将到期的 57 亿元中票展期计划,成为压垮市场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


导火索:20 亿元中票拟展期 债务恐慌蔓延
11 月 26 日晚间,浦发银行发布公告,宣布将于 12 月 10 日召开 “22 万科 MTN004” 持有人会议,核心议题为该笔 20 亿元中期票据的展期安排,其本金兑付日原本为 12 月 15 日。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对万科债务偿付能力的质疑,恐慌情绪提前在交易时段发酵。
26 日当天,“21 万科 04”“22 万科 02”“22 万科 06” 等多只债券盘中跌幅超 20%,触发交易所临时停牌,其中 “22 万科 02” 最大跌幅达 29%。27 日恐慌进一步升级,上述债券开盘后再度大幅下挫,部分品种累计跌幅突破 40%,债券市场形成集中抛售潮。债市的剧烈波动迅速传导至股市,万科 A 27 日低开 4.92%,盘中最低触及 5.37 元 / 股,截至收盘报 5.47 元,单日跌幅 7.13%,成交量放大至 3.96 亿元;港股万科企业一度跌超 8%,报 3.65 港元,较 9 月 12 日的 5.94 港元市值蒸发近 40%。
数据显示,万科近 60 个交易日股价累计跌幅超 13%,尤其是 11 月以来,股价从 6.2 元区间持续下探,颓势明显。市场分析指出,债券展期公告打破了投资者对万科 “刚性兑付” 的预期,而年底集中到期的债务压力,进一步加剧了流动性担忧。
债务困局:千亿短期偿债压力 货币资金缺口巨大
万科的流动性危机并非一日之寒。截至 2025 年 9 月 30 日,万科有息负债合计高达 3629.3 亿元,其中一年内需偿付的有息债务约 1513.9 亿元,而公司持有的货币资金仅 656.8 亿元,资金缺口超 850 亿元,难以覆盖短期偿债需求。更严峻的是,12 月万科将有 57 亿元中票到期,后续债务集中兑付压力持续存在。
作为第一大股东,深圳地铁集团的援助曾是市场信心的重要支柱。截至 11 月 26 日,深铁已累计向万科提供贷款 307.96 亿元,其中 220 亿元专项用于偿还公开市场债券本息。但目前万科从深铁实际提款的无抵质押借款已达 213.76 亿元,剩余可用额度仅 22.9 亿元,难以填补巨额债务缺口。更关键的是,深铁自身也面临资金压力,2025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 21.67%,净亏损 32.68 亿元,同时需承担巨额地铁建设资本开支,持续 “输血” 能力受限。
市场传言 “国资兜底预期瓦解”,未来万科债务处置将转向市场化方式,这一消息进一步削弱了投资者信心。业内人士指出,万科短期偿债压力已进入临界点,若无法通过展期、资产处置等方式缓解,流动性风险可能进一步升级。
经营承压:销售腰斩 + 业绩巨亏 现金流持续恶化
债务危机的背后,是万科经营基本面的持续恶化。2025 年前三季度,万科实现营收 1614 亿元,同比下降 26.6%;归母净利润巨亏 280 亿元,创下近年来最差业绩。业绩崩塌的核心原因是销售端的大幅萎缩:前三季度全口径销售额 1004.6 亿元,同比下降 44.6%,销售面积 775.1 万平方米,下降 41.8%,近乎腰斩的销售数据导致回款能力急剧下滑。
值得关注的是,在债务压力加剧的背景下,万科仍在逆势拿地。2025 年 10 月以来,先后在成都、武汉、杭州等核心城市新增土地储备,前 10 个月全口径新增货值约 124 亿元。这种操作引发市场热议:一方面被解读为彰显核心城市资源掌控力、稳定产业链信心的信号;另一方面也被质疑在现金流紧张时 “逆势扩张”,可能进一步加剧资金压力。
此外,资产减值压力也持续拖累业绩。2025 年前三季度,万科资产与信用减值高达 148.4 亿元,投资净收益亏损 29.6 亿元,在房地产市场下行周期中,现有资产估值仍面临进一步缩水风险。
自救突围:资产处置 + 债务重组 市场化破局成关键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万科已启动多项自救措施。短期来看,公司通过 “健体瘦身” 盘活存量资产:前三季度通过 19 个项目大宗交易签约 68.6 亿元,剥离冰雪业务等非核心资产,累计回款 71.1 亿元,同时偿还公开债务 288.9 亿元。后续计划加速推进商业、公寓、物流三类 REITs 发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回笼资金,缓解流动性压力。
在债务重组方面,除了推动 20 亿元中票展期,万科还计划通过 “滚动展期 + 结构化降息” 优化债务结构,将短债改为长债,分散兑付压力。同时,借助深铁剩余援助额度争取缓冲时间,与金融机构协商贷款展期或降息,降低融资成本。
长期来看,万科需从 “规模房企” 向 “经营型企业” 转型。依托深铁资源深化长租公寓、智慧物流等经营性业务布局,培育稳定现金流来源;同时严控新增土储和资本开支,收缩至利润率高、回款快的核心城市项目,接受规模下台阶的现实,转向 “现金流优先、轻资产优先” 的经营模式。

行业缩影:地产调整进入深水区 风险化解考验多方智慧
万科的困境,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真实写照。近年来,随着行业融资 “三道红线”、销售端持续低迷等多重压力,多家房企陷入流动性危机,信用分化加剧。万科作为曾经的行业龙头,其股债双杀不仅引发资本市场震荡,更让市场担忧行业风险传导。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新旧模式转换的阵痛期,高杠杆、高周转的旧模式已难以为继,房企必须通过降杠杆、促回款、转型经营型业务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万科而言,短期需守住流动性底线,通过债务重组与资产盘活缓解压力;长期则需重建经营性业务核心竞争力,这场突围战的结果,或将为行业探索风险化解路径提供重要样本。
目前,监管部门尚未出台针对性救助措施,但市场普遍期待万科能通过市场化方式化解危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是 12 月债券展期谈判结果,以及后续资产处置的实际成效。这场关乎千亿房企生死的突围战,仍在持续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