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 日,第十三次重大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正式落地施行。作为药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法定技术标尺,新版药典不仅明确了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及监管的统一遵循标准,更通过品种扩容、标准升级与技术创新,推动我国药品质量安全体系迈向 “质量卓越” 的新高度。
此次药典实施划定了清晰的执行准则与过渡期要求。根据国家药监局公告,自 10 月 1 日起,所有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及在售药品必须严格符合新版药典规定;原收载于历版药典及局(部)颁标准的品种,若本版药典已收录,则旧标准同步废止;未收录品种虽可沿用旧标准,但需满足新版药典通用技术要求;经上市后评价撤销的品种,其对应旧标准一律废止。对于 10 月 1 日后提交的药品注册申请,申报资料需全面适配新版标准,标志着药品监管进入 “新标准全链条覆盖” 阶段。
品种收载的精准调整彰显了 “临床导向与产业适配” 的核心思路。新版药典共收载品种 6385 种,较上一版实现显著优化:新增 159 种、修订 1101 种、淘汰 32 种。四大板块各有侧重:一部中药收载 3069 种,新增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等 28 种临床急需中成药,淘汰 19 种闲置或含濒危成分的品种,同时将禁用农药清单扩至 47 种,为 52 种药材建立统一重金属限量标准;二部化学药收录 2776 种,新增注射用洛铂等 66 种抗肿瘤、降糖领域临床急需药,10 项通则全面对接国际 ICH Q4B 技术要求;三部生物制品达 153 种,首次纳入 5 种自主研发生物类似药及 CAR-T 细胞治疗产品等 13 种创新制剂;四部药用辅料增至 387 种,新增 52 种适配产业发展的新型辅料,进一步完善药品配套标准体系。
技术标准的迭代升级成为新版药典的突出亮点。全典新增通用技术要求 69 个、修订 133 个,指导原则新增 33 个、修订 17 个,实现新技术向监管标准的深度转化。中药领域引入质谱成像技术,可精准可视化药材成分分布;化学药建立残留溶剂风险评估模型,合规企业可申请豁免批批检测;生物制品创新采用病毒因子 “双轨制” 检测,NGS 技术的应用使检测周期缩短 30% 以上。这些技术突破既强化了安全性控制,又兼顾了产业生产效率。
作为药品监管的法定依据,新版药典具有刚性约束力。《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药品成分与药典不符或含量不达标,将分别按假药、劣药论处。这种法律定位使新版药典成为守护公众用药安全的 “刚性防线”,也倒逼医药产业加速高质量转型。据行业预测,约 20% 的中小药企可能因无法满足升级后的标准退出市场,而合规企业将在标准红利下实现更高效的创新与出海 —— 目前已有 37 项标准纳入国际药品标准合作计划,为国产药品打通国际市场技术通道。
从 1953 年首版收载 1892 种品种到如今的 6385 种,《中国药典》的修订轨迹见证了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变迁。
2025 版药典的实施,不仅将通过更严格的标准守护公众健康,更将以技术创新与国际接轨为纽带,推动中国医药产业从 “质量合格” 向 “质量引领” 跨越,为全球药品标准体系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