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住房租赁条例》已经正式实施,针对中介发布虚假房源的行为明确了处罚标准。这项新规旨在保护租房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租赁市场的秩序。下面我为你梳理了哪些指标属于发布虚假房源,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这类情况。
识别虚假房源的关键指标
虚假房源的主要特征
如何识别虚假房源
条例中明确禁止的虚假房源行为,其实都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你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初步判断:
对比不同平台:检查中介在不同平台发布的同一房源信息(图片、描述、价格等)是否一致。根据《住房租赁条例》,多渠道房源信息必须完全一致。
警惕“超低价”房源:遇到租金远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价(例如低于30%)的房源要特别警惕。这可能是“钓鱼房源”吸引客流,甚至是诈骗陷阱(如虚构的“抵账房”)。
核实“房源核验码”:目前一些主流租房平台已上线“房源核验码”功能。你可以尝试扫描核验码,验证房屋的产权、抵押等基本信息。
要求提供实拍视频/视频看房:在看房前,可以要求中介提供房源的实时实拍视频或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初步了解房屋真实状况,这有助于对比宣传材料是否夸大或造假。
看房时重点核查这些点
如果决定看房,以下细节需要特别留意,它们可能关联到房屋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房屋格局与功能:仔细检查房屋内部结构,留意是否有擅自改变房屋原结构的痕迹(例如新增的墙体、被封闭的阳台或厨房)。厨房、卫生间、阳台、过道、地下储藏室、车库等非居住空间是不得单独出租用于居住的。
居住人数与面积:留意房屋内现有的居住情况,人均租住面积是否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标准。
设施状况与安全:检查家电家具是否如所述完好可用,观察消防设施是否配备(如灭火器、烟雾报警器),疏散通道是否畅通。
万一遇到虚假房源,如何维权?
如果不幸遇到了虚假房源,记住你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维权:
保存所有证据: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务必保存好:
截图:中介发布的房源信息链接、网页截图(带网址和时间)、聊天记录(承诺房源细节、价格等)、宣传视频等。
录音/录像:看房过程中的录音、录像,特别是与描述不符之处的特写。
合同与票据:所有签订的合同、收据、转账记录等。
其他证据:如因此产生的交通费票据等。
进行投诉举报:
向房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投诉举报。根据新规,房产部门处理此类投诉的时效已从60天压缩至30天。
拨打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或通过各地住房租赁线上举报平台进行反映。
提出赔偿要求:
如果因虚假房源导致实际损失(如交通费、误工费、中介费),可以依据《住房租赁条例》和相关法律,要求中介或租赁企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已有成功案例,例如有租客凭完整证据链追回损失,也有因中介未如实告知房源信息导致客户受损,法院判决中介承担赔偿责任的案例。
新规带来的积极变化
《住房租赁条例》的实施,对于整顿租赁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显著提高违法成本:发布虚假房源的中介将面临最高1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责令停业整顿甚至吊销营业执照。这改变了过去违法成本低、屡禁不止的状况。
推动行业信息透明:法规要求房源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并鼓励推广使用“房源核验码”,这有助于从源头减少信息不对称。
“优胜劣汰”净化市场:新规促使住房租赁行业走向“优胜劣汰”。合规经营的头部企业将获得更多发展空间,而不合规的小中介、“黑中介”将因运营成本增加和监管压力逐步被市场淘汰。
增强租客维权信心:明确的法规条款和投诉渠道,给了租客更强的维权底气。调研数据显示,新规公布后,消费者对住房租赁市场的信任度提升了28%。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你更好地识别和规避虚假房源。如果你在租房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或者想了解某方面的细节,我很乐意提供更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