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针乱象触目惊心:央视暗访揭行业黑幕
2025年8月初,央视财经《财经调查》栏目连续发布三条视频,曝光了医美行业水光针市场的重重乱象。记者调查发现,个别正规医美机构违规将械二类水光产品用于注射;一些没有注射资质的生活美容店、工作室公然提供"代打"服务;在化妆品批发市场,违禁水光针剂、麻贴等产品通过灰色渠道流向消费者。这些触目惊心的内幕瞬间引发全国关注,而作为医美消费第一大省的广东,迅速成为舆论焦点。
在广州市的广东韩妃整形外科医院,记者亲历了顾问和院长联手忽悠消费者的全过程。这家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正规机构在大众点评上以228元低价推销"医用械字号"的丝丽516动能素水光产品。当记者明确询问产品批号时,顾问坚称"只要是械字号就可以放心注射",而院长全程点头默许。更令人震惊的是,该院使用的麻醉剂竟是一款含违禁成分"三甲卡因"的抑菌液面膜——这种未经国家批准的麻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同样位于广州的姬妍兮医疗美容诊所则在小红书力推"丽驻兰黑盒"水光产品。记者验真发现该产品仅为第二类医疗器械,按规定严禁注射,但执业医师仍若无其事地为记者进行了违规注射。当记者追问产品批号时,医师开始装傻充愣,含糊其辞。这些持证机构的知规违规行为,折射出行业监管的深层漏洞。
无证黑医美横行:小区里的"三非"乱象
相比正规机构,无证黑医美更加肆无忌惮。在深圳一居民小区内的"遇见美科技美容店",记者目睹了店长在非医疗场所为顾客注射水光针的全过程。这家生活美容店既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也无《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却公然开展医疗注射。针剂都是从国外背回来的",店长毫不避讳地承认使用走私产品,过海关时谎称是"美白体膜。店内主推的JUVELOOK水光针剂无中文标识,属国家明令禁止的"三无"产品。
更猖獗的是深圳明通化妆品批发市场。记者在"鑫隆国际医美仓"店铺发现,无中文标识的外版丽珠兰水光针被公开销售,销售人员甚至教授规避监管的方法:"盒子上没写注射,但就是用来打的"。132页的报价单上,数百种违禁水光针剂明码标价,国家禁止的违规麻贴73元一盒随意出售。
这些三无产品通过小红书等平台流入地下市场。记者在徐州约到一家"无门脸、无资质、无底线"的工作室,操作台下水光针与针头杂乱堆放,工作人员竟用废弃针头开盒,找不到面膜棒就用针套涂抹麻。小红书已成"药商-代打"黑产链的核心接单平台,形成跨城市的灰色网络。
广东雷霆出击:涉事机构连夜遭查处
央视曝光后,广东省卫健委、疾控局第一时间组织广州、深圳等地市开展联合执法。8月3日晚,深圳市卫健委突击检查"遇见美科技美容店",确认其未取得任何医疗资质,负责人涉嫌非法行医,当场立案查处。
次日,广州卫健委兵分两路:在越秀区,韩妃整形医院被责令立即停用含违禁麻药的面膜,并因未执行消毒产品进货验收制度被立案;在花都区,姬妍兮诊所因违规使用"泊放®医用退热贴"(致记者唇周麻木的产品)遭立案调查。执法人员发现,两家机构用"滚针"或"黄金微针"后涂抹械二类产品的违规操作已形成固定流程,相关证据正在进一步固定。
这次行动延续了广东近年整治医美乱象的高压态势。作为全国医美消费第一大省,广东自2021年起就由市场监管局牵头,联合公安、卫健、药监等部门开展行业整治。2025年初,省卫健委专门印发文件,重点打击"黑医美"及违法注射肉毒素、玻尿酸等行为,此次央视曝光加速了整治进程。
监管升级:从资质认定到信用惩戒
广东医美监管正从资质源头筑牢防线。目前全省已遴选69家美容培训基地,认定2006名美容主诊医师,从人员资质上压缩"无证行医"空间。省疾控局5月出台的《随机监督抽查工作方案》首次将医美规范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意味着突击检查将成为常态。
更严厉的措施正在路上。广东省疾控局明确表示将建立机构动态监管档案,对信用评级低的机构提高抽查频次;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对涉嫌犯罪的坚决移送。业内专家指出,此次央视曝光的械二类产品违规注射问题,暴露出机构刻意规避监管的新手段——将不能注射的产品通过"滚针导入"偷换概念。未来监管需更精准打击此类"伪创新"。
针对小红书成为非法代打平台的问题,省疾控局计划联合网信部门加强网络内容治理,切断违规引流链条。同时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引导消费者认清"三非"(非正规机构、非正规医生、非正规产品)医美的危害。在深圳明通市场查获的132页水光针报价单显示,黑产种类已达数百种,单纯打击终端店面远远不够,必须全链条打击走私、生产、销售环节。
破局之路:行业自净与消费者觉醒
广东此次查处风暴为全国医美监管提供了范本。要根治乱象,除强化执法外,还需行业自净机制——正规医美机构应主动公示产品资质,在显著位置张贴"械三注射资质查询指南",避免消费者被"械字号"话术蒙骗。针对低价引流陷阱(如88元"东国水光针"实为腹腔防粘连制剂),行业协会可制定价格指导红线。
对消费者而言,央视暗访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美容院代打、工作室接单等模式风险极高。记者在徐州工作室目睹的"针头混用""麻药乱涂"场景,随时可能引发感染、毁容甚至全身性并发症。专家建议施打前必查三证:机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生执业资格证、产品械三类注册证。广东疾控部门正开发"医美扫码查"小程序,未来消费者扫码即可验真。
这场由央视曝光引发的行业地震仍在持续。随着广东建立信用惩戒机制,医美机构违法成本将大幅提升——一次违规可能意味着更高频次的飞行检查、更严格的审批限制,甚至被永久逐出市场。当执法利剑与消费者觉醒形成合力,"打擦边球"的机构终将无处遁形,美丽产业才能真正安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