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政部出手,超低价中标乱象被“一刀切”
2025年2月1日起,财政部在北京、天津、上海等自贸区和海南自贸港启动试点,对“异常低价”亮出明确定义:投标价低于同行报价一半,或低于最高限价45%的,一律启动审查。
新规直击企业命门——投标时需承诺后续耗材价格,并写入采购文件。这意味着靠后续涨价回本的套路行不通了。更严厉的是,若评审专家对异常低价视而不见,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过去企业钻空子,0元中标都不算异常。现在低于限价45%就是红线,相当于给招标戴上了紧箍咒。”一位医疗器械经销商坦言。
二、全链条反腐,医疗系统迎来“立体扫描”
超低价整治只是医疗反腐的冰山一角。2025年6月,国家卫健委联合公安部等14个部委打出组合拳,紧盯三个关键领域:
设备耗材采购——中纪委4月连续发文,点名严查医疗设备招标中的“明招暗定”。在河南开封,两家医院原院长因操控设备采购落马,他们通过量身定制参数、安排亲属承接项目等方式受贿。
医保基金监管——飞检范围新增肿瘤、麻醉、重症医学三大领域。2024年全国已追回医保基金275亿元,相当于20家三甲医院全年收入。
关键岗位人员——院长、采购主任等“关键少数”成为重点盯防对象。2025年以来已有超30位院长书记被查,福建三家医院巡查中近百人被问责。
三、监管手段升级,灰色空间被“压扁”
为应对隐蔽的新型腐败,监管工具箱也在迭代:
药品追溯码全覆盖——7月1日起,每盒药都有“电子身份证”,从生产到患者全程可查。某试点医院曾通过扫码发现23%的耗材存在价格虚高,立即更换供应商。
穿透式审计深入药厂——审计人员直接核查药企原材料采购成本,打破“财务造假防火墙”。江苏宜兴审计8家公立医院时,覆盖资金量达100.82亿元,揪出多个虚高采购项目。
信用惩戒全国联动——医保失信企业名单扩展到735家。特别严重失信企业将被全国禁售,行贿者列入黑名单。
四、行业大洗牌,从“带金销售”到“真本事竞争”
风暴之下,医药行业生态正在重构: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整改现场成了缩影。进口设备招标腐败案查处后,医院安排专人动态监控采购价,仅2024年就推动484项耗材降价。一家供应商因拒绝降价被列入黑名单,23家同类企业立即主动调价。
企业也嗅到风向变化。“过去拼关系,现在拼真本事。”某药企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合规培训经费增加40%,但销售费用占比从35%降至18%,更多资源投向研发。
随着7月1日药品追溯码全面实施,这场从招标源头到患者终端的反腐革命,正倒逼3000亿医疗市场挤出最后的水分。当1分钱中标的闹剧落幕,百姓的医药负担才有望真正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