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曝光了令人震惊的健康证办理乱象,揭开了健康证 “绿色通道” 背后隐藏的重重黑幕,直指审核与监管的双重失守,将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暗访中,记者发现多地承担健康证办理的医疗机构体检流程严重缩水,甚至沦为违规操作的 “重灾区”。在沈阳康民医院,本该严谨执行的肺结核筛查项目 ——X 光胸透设备布满灰尘,已然成为摆设,护士仅凭 “经验”,就在体检单上随意盖上 “未见异常” 的印章。同样,在郑州二七爱康中医院,医生竟以推销理疗项目替代内科检查,声称做了理疗就无需进行常规内科检查,完全无视相关检查标准与规范。而石家庄福德堂中医院更是将体检流程 “极致简化”,用指尖采血代替静脉采血,从挂号到最终发证,全程仅需 54 分钟,如此 “高效”,让乙肝、肺结核等传染病筛查沦为空谈。
除了医疗机构的违规操作,劳务中介的 “代检” 产业链也公然猖獗。天津仁泰体检中心堪称 “代检天堂”,在这里,记者与同事互换身份进行 “替检”,即使两人年龄、外貌差异明显,体检全程也无人核对身份信息,甚至连基本的内科检查都被轻易跳过,仅三天时间,便能顺利拿到标注虚假信息的健康证。在辽宁省华晨医院,体检表上没有照片栏,姓名、性别等关键信息全靠手写,混乱的管理让代检行为有机可乘,即便出现异性代检的荒唐情况,也能蒙混过关。
更令人担忧的是,假健康证已形成完整且隐秘的黑色产业链。在网络上,只需花费 15 元,就能轻松购得外观足以以假乱真、甚至能通过部分外卖平台审核的假健康证。这些假证不仅制作精良,还具备扫码显示虚假信息的功能,足以蒙蔽普通消费者与部分监管审核。与此同时,部分餐饮企业对员工健康证真伪核查态度暧昧,一些餐厅店长直言,只要员工有证就行,并不在意真假,这无疑为假证的流通与使用大开方便之门。
健康证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共卫生的重要防线,其办理过程本应严谨规范。然而,如今这般乱象丛生的局面,根源在于审核与监管的双重失守。从审核环节来看,医疗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肆意删减关键体检项目,简化操作流程,使得健康证办理流于形式,无法真正筛查出从业者是否患有有碍食品安全与公共卫生的疾病。而监管层面,卫生部门对体检机构的监督抽查频次不足,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过轻,未能形成有效震慑;同时,健康证缺乏全国联网核验系统,各地数据无法互通,导致假证、“水证”(通过违规操作获取的健康证)轻易蒙混过关。
这种健康证办理的乱象,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旦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凭借 “注水” 或虚假的健康证进入餐饮、美容、公共交通等行业,疾病传播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可能引发食源性疾病爆发、传染病扩散等公共卫生事件。以 2024 年某地食源性肝炎爆发事件为例,溯源调查发现,涉事餐馆员工正是持假健康证上岗,为疫情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针对此次央视曝光的问题,多地已连夜启动专项整治行动。沈阳市卫健委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康民医院,暂停其健康证办理资质,并对近一年的发证记录展开追溯,为漏检人员安排免费补检;郑州市市场监管局突击检查涉事中医院,对发现的问题依法立案调查;天津市卫健委则着手排查全市健康证定点机构,并计划引入人脸识别、指纹核验等先进技术,堵塞监管漏洞。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也明确表示,将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全国健康证办理专项清查,推动建立电子健康证系统,实现 “人证合一” 的智能核验,从根本上杜绝代检、假证等问题。
健康证办理关乎每一位民众的健康安全,不容有丝毫懈怠与马虎。此次央媒曝光的乱象敲响了警钟,相关部门必须深刻反思,强化审核标准,完善监管机制,加大惩处力度,切实守护好公共卫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公众也应提高对健康证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参与监督,共同维护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让健康证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保障民众 “舌尖上的安全” 与公共卫生安全。